July 24, 2005

《世界觀的交鋒》

本書資料
這是一本護教的書藉,2002年由台北校園書房出版。作者陳慶真,在台灣成長,後來在美國發展事業;是物理學方面的科研人員。本書的寫作背景是,作者在美國期間長時間協助大學校園的福音工作,從中發現從事科研的學者對基督信仰有所誤解。作者多番向這些科學家澄清信仰與科學之間的關係,亦因而促成本書的出版。

內容:
這本書共分為七章,首兩章主要討論科學。作者首先針對人們普遍被自然主義所迷惑,以為自然界就是宇宙所有的一切;將超自然界的事物全然否定。作者指出科學只是尋求知識的其中一種方法,它必須以幾個基本假設作為基礎,以直接及間接觀察為方法。作者以極為簡單的方式來解釋這兩種科學方法,對我這樣一個對科學一竅不通的人來說,大致上也可以明白。此外作者分別以「天體運動」及「大爆炸論」和「進化論」來分別作為直接觀察及間接觀察的例子,這幾個例子都對基督教影響深遠,也使讀者更明白科學與信仰之間的矛盾。其中作者又特別針對科學界對進化論的爭議來闡釋,科學研究仍然受制於個人主觀的因素,以致研究成果不盡不實的有之、弄虛作假也有之。

在第二章,作者討論科學的極限時,先以科學界一直以來質疑進化論的幾個範疇為始,指出以科學作為尋找知識的方法,限制在於:觀察的方法必然受證據的限制,若缺乏可觀察的證據,則所建構的理論也無以為繼。進化論正是因為缺乏化石的證據,以致在多方面備受科學界質疑。接著作者從科學的幾項基本假設著手,提出當中為科學方法帶來的限制。其中較有影響的幾項假設包括:假設宇宙是可知的、假設宇宙是操縱在有限個不變的定律之下、假設宇宙所有的的現象,均可由物質、能量,並其交互作用來解釋。對於這些假設,作者提出一些非物質的事物作例,指出世間萬事並非全屬物質界的,非物質界的如美學、倫理、宇宙等都超越這些假設、又不能否定其存在的。

最後作者亦不忘從社會因素分析人們對「科學主義」——以為科學是獲取知識、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的迷信。這些因素包括:科技本身卓然的成就,為人類解決過往不少的疑難,由此帶來社會大眾對科學家的崇敬,以及對生活的樂觀。此外,科學革命之初,教廷對於科學探索得來的結果心存抗拒,甚至以殘暴的手段逼害,導致後來被社會嘲諷、乃至鄙棄。最後也是影響最深遠的是,當時的教育學將科學主義和自然主義植入教育系統之中,直接影響及後的世代。

第三、四章,作者轉而討論「人本主義」,一個她認為在當今佔盡優勢的世界觀。作者從歷史角度追溯人本主義自古希臘時期、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時期,以至二十世紀的發展及流變。其中列舉一些代表人物如杜威、羅素、馬克斯、沙特等在教育、哲學、天文、經濟、倫理等方面的影響。作者並且以十九、二十世紀的重大歷史事件作為經緯,使讀者從中明白人本主義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滲透,進而明白今日廿一世紀的社會所持的世界觀的由來。

第四章,討論到人本主義的極限時,作者列舉了科學主義結合自然主義,加上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的進化論,在各個思想範疇所產生的影響,其中包括:神學、哲學、道德、生物、心理、社會、法律、政治、經濟及歷史。綜合而言,可以分為三點:(1)沒有一個有位格、具智慧、創造、行神蹟、施拯救的神,故此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一切都是按情況、按需要地相對而論;世界是由自然律所主宰,排除一切超自然的事。(2)人是自然界競爭、淘汰之下的終極產物;戰爭是人類進化的必經過程,人必須自救、創造光明的未來。(3)人性本善,罪惡的出現是由於不健全的社會制度與文化所形成,要負責任的是社會而非個人;並且藉彼此合作、加上健全英明的政府,人類可以建構烏托邦的理想世界;所有的問題都可以以科學或改良社會來解決;人們憑著誠實面對自我,人們實現自我、達到精神上的健康。

作者在第五章將科學、神本、人本世界觀在過去幾個世紀的交鋒作一次巡覽。作者先將科學與信仰之間的隔閡拆去,指出十六、十七世紀西方的科學革命正正是承襲了中世紀的獨一神觀,以為自然世界之所以有律可尋,乃是相信自然律背後的上帝。作者舉出若干位科學家的例子,包括: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牛頓、麥斯威爾、普朗克等,說明他們對於天文地理的探索乃是以明白上帝的律、發現其神聖性為主旨。

這種神本思想也在建立政治制度方面影響至深。作者以基督的救贖乃是使人脫離奴役、重獲自由,並且由之而使人肩負責任;從而闡明自由民主制度乃是根植於聖經所啟示的真理。而美國開國元勳所草擬的「獨立宣言」,正是以聖經的真理為基石。而自由民主賦予政府的權力,必須接受制衡,以防止人的罪性作出獨裁的行為。

相對於神本的思想,人本主義在科學主義、自然主義的造就底下,樂觀地以為人定勝天、一切問題可以由人們解決,並而將科學所不能解釋的摒棄於門外。作者更列舉美國在二十世紀最高法院所頒下的連串禁令,包括:禁止在公立學校讀聖經、沒有選擇不教進化論的自由、撤除公立學校牆上的十字架、禁止在公共場合靜默或禱告一分鐘以上、教授進化論時禁止同時教授創造論、不得在公立學校畢業典禮中禱告。這連串禁令的頒發,只是1963年至1992年之間的事。前後不過30年,「上帝終於被美國社會開除了」。

由此而產生的兩個問題。其一是:道德淪亡。人的價值只淪為一組化學元素,而人的價值則由人自己來釐定,於是一切變得相對、因為不再有上帝作最後的標準;人們將自己從舊的範疇解放出來,結果是陷入傳統的家庭制度崩潰、未婚成孕、墮胎、婚外情的數字飆升。另一個問題是:文化暴政。人本主義將人性的驕傲、忘本、自尊、自大完全暴露。加上進化論被引介進入各個學科,一切事物都被「物競天擇」的機制所丈量,原本屬於精神層面的智慧、意志、良心、道德、價值觀等都被看為物質在進化過程中不同功能的表現而已。而人本主義將生命物質化,可以透過他們的宣言得見。其中提及:相信宇宙間只有物質與能量的轉換、人死如燈滅、人類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命運、道德倫理的目的是謀求人生的快樂、自由和進步。這些信念的錯謬,在二十世紀的歷史事件裏面已經一再被證明了。

作者在第六章以「無限的上帝」為章題,介紹上帝超越科學的限制,並且指出上帝的創造正是符合現代科學對於「大爆發理論」、銀河系、基因、遠古文明等範疇的發現。而在第七章,作者集中介紹耶穌作為上帝啟示的獨一真理。從科學方面證明耶穌復活的事實、聖經啟示的真確性等,作為回應本書所提到的自然主義、科學主義、人本主義等背離上帝的思想。

個人回應:
本書作者早年在美國進修、八十年代末再回美國任教,並且協助華人留學生的福音工作。在這些工作裏面,作者體會到從事科學研究的、無論中外人士,普遍都對基督教有所誤解,特別來自大陸、自小在無神論、進化論的思想教育中成長的更甚。從本書內容多次涉及進化論與無神論之間的關係來看,本書的對象大概是一些從大陸出國留學的科研學生。


從這個背景來看,就明白作者在第一章即以科學研究的方法及限制來指出:儘管科學確實能夠幫助人類明白許多以前不解的事情,科學只是尋找知識的其中一種方法,而且只限於探索物質世界。非物質的事情,如美學、感情、意志、良知等都是科學方法所不能觸及的範疇。

然而自科學革命以來,人們卻過度樂觀地以為科學可以解決一切難題,甚至生出一種意念,以為神創世之後便任由自然規律來維持世界的運作。其間,由於教會一些錯誤的回應,導致人們將教會和信仰基督的人歸在反智的標籤之下。結果是,人們漸漸地將信仰與科學放在不兩立的位置,加上科學發展的一日千里,信仰基督亦越來越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愚昧。

讀到教會對於一些科學發現的愚昧反應時,實在使人禁不住歎息。要是當天的教會並不是那麼地「無知」,又或是他們能夠表現得謙遜一些、能夠明白人類實在難以掌握全部真理的話,今天教會在社會中的地位也許會亮麗一點。至少不至於被誤認為反智。然而,時至今天教會在接受「新事物」方面仍然或多或少抱持這種「唯我獨尊」的心態,對於一些自身尚未了解的事情也大都先加以抗拒、排斥,一段時間過後才願意聆聽各方的意見。

作者除了從科學入手,另一方面,也闡析人文思想在過去千多年的發展。讀者得以明白,科學界對基督教的誤會在「人本主義」的推波助瀾底下,更執意將人類自外於上帝。顧名思義,「人本主義」是以人為本的思想,當中主要的信念來自達爾文的進化論、自然主義,以及科學主義帶來樂觀思想。影響所及,包括心理學、哲學、神學、社會學、教育、倫理、經濟、政治等幾乎人類生活的所有範疇。結果是,人類社會走向自甘墮落——道德沉淪、極端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等等,「各人任意而行」的地步。

這一點正是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它對於「人本主義」的歷史發展:從古希臘、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時期,直至二十世紀。作者特別提出二十世紀一些重要的社會事件,闡釋「人本主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暴露「人本主義」的極限。
然而,從二十世紀進到廿一世紀,我們看見從「人本主義」發展出來的後現代主義仍然承繼著這個趨勢:人們將上帝越推越遠、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沉淪。也許最叫人遺憾的是,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之間被這些「科學主義」、「人本主義」等思想所熏陶和影響,越來越難以分辨、越來越不自知。
作者在書中極盡努力地將一些科學思維簡化,好使類似我這些對科學一竅不通的人也勉強有一點明白。而且,作者在書中列舉的幾個例子都與基督教有十分重要的關係:天體運動理論、大爆炸論、進化論。對於一些對科學沒有多大興趣的讀者,這本書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有一個最低限度的認知。不過,對於一些對科學有所研究的群體,本書可能會顯得過於淺白,未必能夠擊中讀者信仰的要害。
作為一本護教作品,科學和人本主義只是作者用作切入點,幫助她所針對的讀者能夠比對出,基督教的上帝能夠超越一切、解釋一切,也唯有祂是唯一的救贖。在這方面,本書卻顯得不夠深入,恐怕因此削弱了本書的說服力。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