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1, 2005

"Les Miserables"

觸發我讀完這個故事的是八月看了一齣話劇:中英劇團演出的《孤星淚》。

第一次接觸這個故事是十年前觀看同名的音樂劇《孤星淚》在香港的演出。之後發現它曾經被拍成電影,由謝菲路殊(Ceoffrey Rush)和里安尼遜(Liam Neeson)主演,於是找來VCD。再加上這一次「中英」演出的這次,算是看了三個版本的《孤星淚》。比較之下,「中英」這個版本是較長的,也是它觸發我想要知道這個故事原本是怎樣的。於是翻出多年前已經買了的原著故事濃縮版。我只是閱讀「濃縮版」,足版原著實在太長/太詳了,我暫時還沒有這份能耐。

這個故事
要是你有曾經看過《孤星淚》的音樂劇,它交代的故事情節算是中規中矩,當然它在某些方面是過於簡約,以致失卻了一些重要的元素。不過,欣賞音樂劇的《孤星淚》主要是為了它的歌曲,故事情節只好遷就一下。而全劇最後一首歌曲也算表達了故事的其中一個主旨:唯有人與人之間彼此相愛才可以抵擋這個悲慘的世界。

前述的三個「版本」都將這個故事的名稱譯作《孤星淚》,我以為會把讀者/觀眾誤導,將焦點放了在某一位劇中人物身上。如果你看了音樂劇的《孤星淚》以為「孤星」是指音樂劇中的女主角皓雪(Cosette),那可真叫人感到「遺憾」(sorry);假如你認為那是指男主角尚華桑(Jean Valjean),大概也是人之常情了。

然而,有不少中譯本把這個故事的名稱譯作《悲慘世界》,這應該是合宜的譯法;因為故事不是要說某一個人悲慘的一生,而是要訴說在一個悲慘的世界裏面人的生存。當中有不少題目值得一再深思。

1. 世界何以悲慘?
為甚麼這個世界是如此悲慘?作者沒有作出解釋,那只是一個 "message unsaid"。或者說,作者沒有找任何一個人來頂罪,他也沒有歸咎政府。儘管故事裏面提及一群反政府人士、大學生,聯同一些平民百姓起來要推翻當時的政府,不過作者並不是要鼓吹任何政治制度和立場,也沒有一面倒地同情任何一方。他只是平實地將當時不穩定的政治局勢作為背景,展現出當時人的生活景況。

當然,讀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將個人關注的題目讀入故事之中。事實上,當我第一次欣賞它的音樂劇版本,看見舞台上架起了街頭路障、最後看見中槍之後倒掛在頹垣敗瓦之上的大學生,我也不禁想起當年的天安門廣場。然而,這畢竟是個人的聯想,故事本身沒有這方面的煽動。

作者沒有交代悲慘的來源,他卻透過不同層次的人際關係和互動,隱約透露一點端倪。譬如當劇中人芳婷(Fantine)因年少無知、養下私生女之後,與她一起工作的女工原本對她的妒忌就都透過道德指控來宣洩。這種惡意相待直接導致芳婷在經濟蕭條的社會中失去了一份正當職業,至終只得淪為娼妓,維持個人和女兒的生計。芳婷的世界之所以陷入悲慘,原因再清楚不過。

又譬如,尚華桑經過十九年囚獄之苦,假釋之後滿以為可以重獲自由,然而他的釋囚身份卻使他招來當時社會上那些「良好市民」的白眼,就連住宿旅館也被拒。尚華桑的世界之所以悲慘,原因也清楚不過

2. 悲慘世界中難分對錯
在這個悲慘的世界裏面,如何判別好人與壞人?當然我們可以很輕易地把人物分為好壞。然而假如我們將自己投進故事裏面,我們不禁要問:好人真的好?壞人真的壞嗎?

最容易判別的莫過於將那個對尚華桑窮追不捨的獄長沙維(Javert)判為壞人。他自以為代表法律,對尚華桑與及任何曾經犯罪的人毫不留情,而且他執法嚴謹,即便是自己犯錯也絕不縱容。他是壞人嗎?作為一個警察,我們可以因為他盡忠職守而責備他嗎?甚且在一個政局動盪、紀律廢弛的世界,他只是對於稍一鬆懈所帶來的後果預先作出防範而已,我們可以定他為惡嗎?

還有芳婷,皓雪的媽媽。她被工廠裏面的女工告發她育有私生女兒,在當時的社會來說,這無疑是難容於世。於是她被開除、失去了工作,面對經濟不景,加上照顧她女兒的那對夫婦多番苛索,逼於無奈她只好賣淫維生。身世這般淒涼,你又豈會將她定為壞人?然而,假如你是與她同時代的人,你會同情她嗎?她雖然是年少無知,但無論怎說她也是因為性開放才會未婚懷孕啊。何況,她後來的「職業」可真的破壞了當時的社會風氣、間接助長了道德敗壞啊。她不壞嗎?

還有皓雪的心上人,那位年青才俊馬希斯(Marius)。在《孤星淚》的音樂劇裏面,他是一位熱血青年、是不願意撇下革命同伴不顧的年青才俊;當然,還因為他對皓雪的一片痴情,讓人(特別是女仕們)禁不住對他心生好感。然而事實是,當他與皓雪結婚之後,他隨之知道了尚華桑的真正身份,由於懷疑尚華桑謀財害命,又認為沙維是被尚華桑所殺,於是他開始多番留難,禁止尚華桑與皓雪見面。最終尚華桑因為不能再與皓雪見面而感到了無生趣,慢慢地衰弱老死。馬希斯可說是間接殺死了尚華桑。他是好人嗎?

3. 難以脫貧的世界
記得十年前當《孤星淚》來港上演時,曾經有人把它形容為「爛身爛世」的戲。不錯,整齣劇裏實在沒有多少個人物是衣著華麗的;有的也不過是極少數。整個故事本身所透露的就是一個城市之中,低下階層人們的生活,貧窮是它的基調。

尚華桑之所以被囚,是因為他無能力為寡居的姐姐和她的兒女提供食物,逼於無奈打破麵包店的玻璃窗,只為了要偷一點麵包。剛巧他身懷利器,於是被重判。芳婷賣淫是因為失去工作之後,無能力維生,更無能力繼續供給在遠方受託管女兒的生活。

還有那個大壞蛋,湯納德(Thenardier)和他的妻子,我們儘可以說他不事生產,糾結朋黨謀財害命,不過他的兩個女兒不也因為貧窮而要與父母同謀合伙?

4. 失去愛的悲慘世界
也許,作者取終要指出,世界之所以悲慘,因為人與人之間沒有愛。富與貧之間固然沒有愛,就連窮人的群體之內也沒有愛。各人互相欺壓,只為了掙多一點錢。

就連父母子女之間也沒有愛。馬希斯因為外公的從中作梗以致自小與父親分隔,他卻一直以為父親不愛自己而心生怨恨;最終到他父親去世之後他才知道真想。還有湯納德的兒子,自出生之後就莫名其妙地被母親所痛恨,自小就成為街童。他卻沒有埋怨,彷彿理所當然;最終這街童就隨著一群大學生一起搞革命犧牲了。為甚麼這個社會會沒有愛呢?

整個故事裏面,幾乎就只有那位將貴重的銀器送給尚華桑的神父,和悔改之後的尚華桑是心懷悲憫的人物。這,在一個悲慘的世界裏,是不夠的。

跋:
最後,我必須一再聲明,我所讀的是濃縮版,因此以上的觀察也許顯得不完整。我只好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夠完整地讀完整本《悲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