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19, 2009

《情難捨 — 從相依之道到相分之痛》

愛情自古是人心所嚮往,卻又難以掌握的。元好問的【摸魚兒】開首就是:「問世間 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道出多少哀怨纏綿,使人為之戚戚然。單從本書取名《情難捨》就已經知道這是關於相愛相分的一本書。本書以「相依理論」、性格的影響,及分手的藝術三大部分,來討論親密關係的相依和相分。其中第四章,作者特別以「婚姻、同居、擇偶:進出關係的分界線」為題,來探討現代人對於親密關係的愛與怕,無疑是討論戀愛的題目所不可或缺的。

作者霍玉蓮,先後於香港及英國倫敦攻讀社會工作及輔導。現為執業輔導員。以家庭、婚姻為題的著作還包括:《怎可一生一世》。

一、相依理論
作者在自序中開宗明義她是以約翰波比(John Bowlby)的「相依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來分析人際之間親關係中互相依賴的特色。「母子之情和母子相處模式,很大程度塑造了一個人愛與被愛的基礎經驗,從而進一步塑造了孩童對世界的安全感,以及日後的人際關係。」

作者又引用羅拔衛斯(Robert Weiss)的看法,指出了成年人與嬰孩的相依模式類同的五點特徵。(1) 尋覓接觸:人從出生開始,自然地尋求與另一個之間心靈、肉體上的接近。(2) 安全基地:親密的關係得以建立,成為一個提供安全感的基地,在超越個人自我、向外伸展遇到障礙時回航的避風港。(3 ) 抗議分離:建立了的親密關係遇到要捨棄的時候,會引來當事人的悲傷、否認;處理得法,就可以免除日後再建立親密關係時的焦慮。(4) 特定人物:人的感情需要投向一個特定的個體,否則會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5) 持續不斷:相依關係形成之後,必會持續發展,即會持續發展,即使切斷以後,仍會縈繞心頭。

此外,作者亦參考了另一批學者所提出的四種相依形態,概括地提出不同類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一般的表現。(1) 安全穩靠型:這類型的人被充足照顧和關懷地成長,他們懂得與別人相處,也懂得與自己相處。(2) 冷若冰霜型:他們幼年多受忽視,習慣於自己掙扎求存,有屬於自己的天地,對人不信任,也沒有期望。(3) 「超人加油」型:他們幼年時可能也是缺乏照顧,以為憑著照顧四周人的需要就可以獲取別人的關注。但對於自己內心的脆弱,他們往往不留心。(4) 矛盾糾纏型:可能幼年時經驗到搖擺不定的對待,內心積聚惶恐、困惑,成長後對親密關係也因而充滿矛盾、難以捉摸。

在結束「相依理論」這一大段落時,作者提出了幾條問題,讓讀者簡單地自我評估,從而了解自己和親密關係中的另一方。

二、性格的影響
作者使用中東古代流傳的九柱圖性格形態(Enneagram)的理論,提出按照各人的性格類別,各人須接納自己有性格上的缺欠,同時亦可以挑戰自己改造性格上的軟弱。

簡單來說,九柱圖將一般人分為九種不同的性格形態,分別以數目字「1」至「9」來表達,又按其特徵冠以不同名稱以作識別。除了提出九柱圖性格形態的理論之外,作者也嘗試列出各類性格的陰暗面,以及轉化提升的建議。

重要的是透過對自己、對親密關係中的對方更多的認識,明白「每一性格類型與另一性格類型親密相處,就必須接納某種失望,也必然有一爭取和戰鬥的戰場。」這種明白,帶來的是「接納自己、接納伴侶的缺憾、接納人生某些永遠的失望,並從和平的接納中,培養謙遜的情懷,然後去付出、去愛、去憑著信心活得更好。」

然而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此,她繼續提出這種彼此明白,不僅帶來接納和愛,它更應帶來個人深層的反省:自己的終極關懷是甚麼?對方的又是甚麼?個人對於將來的生活模式有甚麼想法和計劃?凡此種種,在在都影響著個人所作的抉擇。

三、進出關係的分界線
作者討論過性格如何影響關係建立之後,在第四章討論了現代人在感情關係上的迷茫。以往的世代,婚姻並非個人的選擇,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可能背負著整個家庭、家族的利害福祉。儘管今日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或基於民族傳統、或基於利益考慮,仍然存在著這一類的婚姻,我們有理由相信歷史驗證了封建婚姻制度的缺而揚棄之,可惜今人對於戀愛的自由卻又顯得無所適從。

作者認為,歸根究底是今人害怕承擔後果和責任、害怕必然的付出和委身,只想尋找一個只為自己生存的人物。又或者,今人對於「委身」的了解與昔日有太大的差距,以致造成了在關係之中不斷進進出出的現象:同居、離婚,成了另一個選擇。

在論過抉擇的意義之後,作者提出今日一般人進入關係的幾個錯誤起點。(1) 逃避寂寞:為了逃避沒有人重視和不被愛的感覺,結果導致對關係的依附、佔有,當關係破裂時甚至連生存意義也動搖。(2) 由憐生愛:雖然由憐生愛是建立關係一個正常的起點,然而若雙方在相戀過程中未能建立對等的彼此欣賞,到頭來只會使付出的一方不勝負荷,甚至抱憾終生。(3) 尋找替代品:這類情況最容易出現在一段戀情剛過去的時候;受傷的一方未能完全治療,尋求以一段新的關係來填補心靈中的空虛。但正由於對之前的關係仍有所眷戀,容易造成新、舊戀人的認識重疊模糊。(4) 用關係去肯定自我:缺乏安全感、對自己的價值不肯定時,努力使自己在別人心中佔一個重要的位置,以別人對自己的喜歡來肯定自己。此種種錯誤都是導致感情不穩定,以及個人未能委身的主要原因。

四、分手的藝術
情感的發展和建立並不保證它能夠天長地久,一段感情要終結總有它的理由,然而如何減低過程所造成的傷害,則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處理得合宜的。

在進入討論分手的藝術之前,作者首先提出「相依理論」對幼童與照顧者長時間分離的心理分析,大致分為三階段,從嚎哭、沮喪,發展至情感抽離。另一些研究發現成人面對與所愛的人分離也出現類似的心理狀態,首兩個階段與幼童的情緒反應極為相像;不斷回想和抗拒分離、哀慟和哀悼。然而發展下去,則有兩個不同的方向:負面地發展出過早的情感抽離,之後會有完不了的哀傷青現;相反的,當飽歷哀傷之後會出現自我整合,至終得以接納現實,進而重建人生方向和意義。故此,如何處理分離,就足以使當事人(尤其是被動的一方)永遠陷在哀傷之中,或是自我得以重建。

作者提出了幾種拙劣的分手方式,同時亦提出幾種良好的處理方式作為參考。所謂好的方式,重點在於建立雙方。作者認為不應視分手為結束一段關係的句號,應視為一個過程。在過程中雙方作出交流及評估,尊重對方的感受,同時又不讓對方有幻想的餘地。作者以戀愛發展關係的三個轉捩點作為思考發展關係抑或分手的適當時機,以減少創傷。這三個時機分別是:開展關係、定期回顧關係、決定是否再委身。

此外,作者也概括地描述了失戀者的情緒和心理反應,並且提供「情感康復錦囊」,讓失戀者面對事實、接納自己、重新上路。

個人的觀感
本書的優點在於簡潔易明。作者援引了不少例子以作說明,增加趣味性。亦可見作者並非紙上談兵,而是在實際輔導工作上有不少經驗。另一方面,在討論一些冗贅的理論時,作者每每以圖表來表達,使人讀來不致艱澀。不過,作者也自知將概念圖表化,缺點是容易「犯上以偏概全、掛一漏萬、概念模糊的毛病」。

美中不足是,本書只有二百多頁,涵蓋範圍卻從潮流文化、心理現象、信仰實踐,以致東西文化對個人以及戀愛定義的比較,不難看出作者在各方面的學識及洞見,但卻失之於淺薄、未能作更深入的闡釋。

讀這本書,我較大的得著是,作者提及從「相依理論」發展出來的相依形態也使我對自己性格形成及培養有更深的反省。作者提出一些導致各類型相依形態的可能成因,使我不禁回想自己成長的經過,當中可能有導致今日性格的因素。在重新認識自己的同時,亦細味作者所說:「每個人一生的修為中,其中一個核心就是如何接納自己,接納伴侶的缺陷,接納人生某些永遠的失望,並從和平的接納中,培養謙遜的情懷,然後去付出、去愛、去憑著信心活得更好。」

作者在序言之中「邀請」所有閱讀此書的人「稍停下來,藉這本書回憶一下,重整一下你的感情生活。倘若你尚年輕,又或者有年輕的弟妹或子女,及早讓他們了解情感的變奏,將成為他們創建感情生活的最好儲備」。誠然,今日的人對於親密關係的渴愈顯得逼切和開放。究竟是今日的人心靈空虛、缺乏滋潤,「下意識去尋找一個別人來拯救自己」?抑或真如作者所說,是主宰著西方心理思潮的「自我中心、極度個人主義的思想」,和「權利、自我滿足、快樂,成為進出關係的最高指引」,也主宰著人們去追求被愛呢?

無論是哪一個原因,本書都值得成為進入親密關係之前的一個參考。

1 comment:

Eva and Brondson said...

讀到你這篇分享的時候,有點意外,也有點溫故知新的感覺,因為回想初次讀這書的時候非常年輕,絕對不明白當中的要義,千帆盡過才明白什麼也逃不過"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