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mber 22, 2005

《當祂甘願被掛在十頭上》

《當祂甘願被掛在木頭上》,包衡(Richard Bauckham)、哈特(Trevor Hart)合著,陳永財翻譯,基道出版社2000年出版。

兩位作者曾經在1996至1997年間在蘇格蘭聖安德烈教堂帶領受苦節崇拜,本書的十一篇文章正從而產生的。

這本書的原名是:"At the Cross -- Meditations on People Who Were There"。在這本書裏面記載了十一位人物,是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之前、之際,或之後出現的人物。其中不乏我們「熟悉」的、被人多番提及的,譬如伯大尼的馬利亞、彼得、猶大等;當中也有不少被人忽略的角色,諸如該亞法、本丟彼拉多、十架下的百夫長等。 透過思想他們的事蹟、經歷、或感受,讓我們對於十字架的信仰有更深入的反省。

十字架的信仰究竟是怎樣的信仰?


死亡
當馬利亞將香膏傾倒在耶穌身上,為祂安葬的事情預備的時候,當時在場的人不免側目。儘管約翰福音記載了猶大的嘀咕,不過並不只他一個人感到她在浪費,其他人的心底都有同感。但馬利亞沒有理會別人的想法,她只想到耶穌。

耶穌說:「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她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豫先澆在我身上。」(可14:6-8)馬利亞與其他人一樣知道耶穌這一次上耶路撒冷是必死無疑,她又豈會樂意接受主將要死亡這個事實,然而正是在她這一個行動之中,她表現她的信心,「她不明白,但卻不懷疑也不阻止耶穌選擇這條路。‥‥在所有門徒中,只有馬利亞看到十字架是耶穌必須接受的命運,也是神命定的命運。」

對於死亡,我們這些所謂對永生有盼望的人,其實也如其他沒有盼望的人一樣,逃避、害怕,忌諱、躲藏。我們忘記死亡是通往拯救的一條道路。我們難免以為死亡是神對人的懲罰、咒詛,卻沒有意識到,死亡也是一種拯救,因為我們仍然活在罪惡充斥的世界,死亡是使某些罪惡/罪人消失的工具。死亡也是一種釋放。

不久之前重看電影《綠里奇緣》,對死亡有類似的闡釋。那個大個子約翰雖擁有超自然的能力,可以治療某些嚴重的疾病,甚至起死回生。但當他面對世間的罪惡、痛苦、和難過的時候,他感到他的超自然能力也無補於事;在這種無奈、無力之中,他以「倦累」來形容,而死亡正是他的釋放。主角(湯漢斯)承受了約翰給他的超自然能力,也同時承受他的無奈和無力感,只能目睹至親的人一個一個地離世,到電影結束時仍然在等待死亡的釋放。

當然,從救恩的角度來看,死亡,斷然是祝福。因為若不透過耶穌的死去,救恩就沒法成就;而若不透過我們老我的死去,救贖也不會來臨。

失敗
從死亡想到的是失敗。《信報》其中一個專欄作家就經常揶揄基督徒,認為耶穌不過是一個失敗的革命家:一個門徒將祂出賣、其餘門徒將祂撇棄。他認為基督教是由保羅開創的,與耶穌無關。當然我們不會認同他的理論。但不等於我們與他的價值觀不同。我們也不喜歡失敗。

其中一個例子是,前幾年出版的《雅比斯的禱告》,無論我們怎樣理解那一段經文,《雅比斯的禱告》成為成功的出版,與這本書所鼓吹的「成功」,實在有割斷不了的關係。另一個例子是《標杆人生》,儘管它以「追尋上帝在你一生中的旨意」為號召,背後隱藏著的意思其實是:不要過一個失敗的人生。

我們都不喜歡失敗。然而,讓我們思想:失敗了又如何?

記得幾年前聽一位弟兄說起,說一次籃球比賽獲教練派他出場,而分派給他的工作是負責誘使敵方犯規。這是策略。然後弟兄悟出一個道理,球場之上哪管是不是基督徒,目的就只有一個:勝出。於是,我們看見場上有犯規、也有誘人犯規的事情出現。

「失敗」真是如此可怕嗎?

耶穌可真是徹底地失敗了啊!若祂沒有在十字架上被釘死,祂怎會復活?若祂沒有失敗,祂怎會被釘在十字架上?我們都愛為祂找藉口開脫:祂是自願地將自己交給人(當然,這是真的),祂是為了成就救恩所以走上十字架(當然,這也是真的)。可是,為甚麼當人們質疑耶穌的失敗時,我們要為祂解釋?主耶穌被審問、被釘十架時也沒有多說一句話,我們卻不能開口承認:「是的,耶穌是失敗者。因為祂是失敗者,所以祂能夠拯救我這個失敗者。」

主耶穌曾經說過:「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同樣地,成功的人用不著救主。唯有學習當一個失敗者,人們才會徹底地明白救恩的意義。在這本書裏面,作者就以伯大尼的馬利亞(那用香膏膏耶穌,為祂準備安葬之事的女人)、抹大拉的馬利亞(那在十字架下忍受一切希望都幻滅了的女人),和彼得(那個企圖動刀將耶穌的失敗扭轉、然後又不想與失敗的彌賽亞有關連的門徒)來讓我們思想:耶穌自己並不拒絕作失敗者,祂在世的日子一直為「失敗」作準備。

「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乾地。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羡慕他。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賽53:1-3)祂既無佳形美容,我們為甚麼硬要為祂粉飾呢?

罪人
馬丁路德說:我們都是蒙恩的罪人。這個我們雖然都認同,可是,我們得救之後總是傾向只記著這句說話的前半(蒙恩),而忘記這句說話的後半(罪人)。

十字架事件之中誰是罪人?當然,我們第一個想到出賣耶穌的猶大。那是沒有異議的。還有那些為了維護猶太教權威的法利賽人、還有那些極力防止百姓生亂免得羅馬人趁機收回治權的祭司和文士、還有那些不清不楚地隨夥起哄的百姓。還有,那些在耶穌被捕之後四散的門徒。

誰不是罪人?我們沒有定他們罪的(譬如那些一直逗留在十字架下的婦女),他們卻早已經承認自己是罪人了。誰不是罪人?

作者巧妙地指出,「由始至終,福音書作者對他的描述都表現出毫無顧忌的厭惡。他們描述他與耶穌及其他人的故事時,都因為他們知道他最終出賣了耶穌而帶有偏見。他們似乎無法忽略或忘記他的背叛行為所造成的傷痕。」可是,「在神心目中,這個將祂的獨生子交給別人釘十字架的人有沒有任何地位呢?」沒有人可以完滿地回答這個問題,不過有一點卻無可否認:「當猶大和耶穌各自被掛在樹上時,猶大比任何其他門徒與他的主更親近。」

當福音書的作者毫無顧忌地因為猶大是個罪人而顯出厭惡的時候,他們沒有看見主耶穌被掛在木頭上正是要擔當猶大的罪。當我們厭惡任何誰人的所作作為的時候,也許他們比我們更接受上帝。

結語
守主餐的時候,我們會唱:「十字架,十字架,永是我的榮耀」。然而這真是我們的心聲嗎?十字架上是一個失敗地死去的彌賽亞,祂是我們的榮耀嗎?十字架的信仰只是罪人的信仰,你還要嗎?

多少時候,我們高舉復活的主,慶祝祂得勝作王,卻低調地對待祂的受苦和死亡。我們願意信仰帶給我們平安、喜樂,卻不願意與基督住在失敗的人群中間、不願意接受自己是失敗者、不願意承認自己是罪人。忘記十字架上的基督,就會使我們忘記自己需要正視自己的失敗和罪人的身份。

No comments: